当前位置: 首页>>关于我们>>beat365新闻>>正文

陈支平教授应邀讲授民间文献与历史学研究

2023年04月14日 09:26  点击:[]

 

 4月13日下午,beat365“思贤讲堂”系列讲座在公教6101举行。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应邀做题为“民间文献与历史学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beat365官网入口副董事长欧阳恩良教授主持,经理陈华森教授及中国史专业等百余名师生参加。

 

 陈支平教授开门见山地讲解了民间文献的定义:约定俗成的民间文献资料,即从民间搜集的文献资料,包括民间族谱、契约文书、碑刻等。陈教授认为,历史学研究毕竟不同于社会学、人类学,必须注重文献史料,否则就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在讲座中,支平教授通过一系列事例分析,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民间文献对历史研究的贡献。一是促使中国史料学的多样化;二是填补了地方史研究的许多不足之处;三是推进甚至催生了中国社会史学科的建立。民间文献之于历史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从这个立场出发,陈教授向在座师生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阐述。

 一、区域史研究的情感因素通常来说,当地人研究当地事存在着故乡情感学术客观相互冲突矛盾的问题。由于特殊的故乡情感偏好,民间文献相关研究普遍存在着只讲好的,不讲坏的,甚至把不好的讲成好的的现象,存在着较大片面性。即使是学术立场较为严明的学者,在论述故乡的历史与文化时,基本上也是不愿涉及故乡历史文化中所存在的某些不良阴暗的方面,而多多发掘故乡历史文化中辉煌的一面。这种情感因素的影响所及,使得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各个不同区域的历史与文化的描述,基本上是正面辉煌的,较少看到某个地域有存在着什么不良的记录。类似的现象同样存在于宗教研究、家谱族谱修撰之中。这类史料存在着客观真实性与主观虚假性的双重性质。因此,在运用民间文献从事相关研究的史料时,既要避免谁人不说家乡好的特殊情感,又要注意史料真伪的辨别,力求做到学术客观

 

 二、民间文献中的雷同性利用民间文献进行史学研究跟不上民间文献搜集的步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民间文献如土地契约、族谱等存在着很大的雷同性。虽然这些民间文献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书写格式和内容都大致相同,基本上是以土地、房产的交易契约和族谱家谱为主。必须要明白的是,这类雷同性的民间文献,一叶可以知秋,其数量增多并不等于其学术运用价值的同步增长。一份较为典型文献的学术研究价值,也许可以等同于若干份甚至成千上万份的同类文献。因此,要善于在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从特殊性中推究普遍性,事半功倍地进行学术研究。

 三、关于合理运用民间文献的建议总的来说,民间文献是区域史研究一个无尽的宝藏。基于此,陈教授提出了关于合理运用民间文献从事学术研究的两点建议:一是不要过分夸大民间文献自身具备的真实价值;二是注重当地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的研究。只有在这样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为我们所认识和理解。



一审(校):罗泽民  二审(校):朱楠楠  三审(校):彭国胜

上一条:王日根教授解读“清至民国闽南社会变迁与族谱的再造” 下一条:公司历史学系举办全院首次全英文院级公开课

关闭